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百年流離-台北府城牆石的前世今生

郁良溎/台北刑務所文資護育聯盟成員

原台北刑務所教習場,周邊加蓋建物拆除後可見基石出露。
 
華光社區地下水道出露的石基(轉載自由時報報導)。

去年華光社區內原台北刑務所教習場四周的增建拆除後,使疑似以原台北府城牆石所砌建之基座出露;本月初,社區內又發現疑似以城牆石所砌建的地下水道,引起文史界的討論,這些散落在華光社區內的石材,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故事?

興築於130年前的台北城,為清代所建的最後一座城池,亦為台灣唯一全以優良石條所建之長方形風水城池。當時所用的三十萬餘根安山岩材,主要開採自內湖金面山,以溝槽滑送至今內湖路堤頂大道口的北勢湖,再沿基隆河以船運至今玉泉公園上岸。

城牆石與殖民現代性

120年前,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台予日。諷刺的是,當初用以抵禦外犯的城牆,因辜顯榮等商賈仕紳主動迎接日軍入台北城,完全未發揮功能。日人後於1899年起一連串的市區改正計畫中,更將西門與原城牆盡數拆除,僅保留其餘四座城門,於原城牆處闢建寬四十米的「三線道路」。

原城牆石遭拆解後,以不同形式挪用於各種設施的建設,深刻地體現了過去的殖民統治史,其中最為經典者莫過於台北刑務所(今華光社區)、後備步兵第一聯隊第二大隊(前軍統局)及北警察署(前大同分局)之圍牆工事,在上述案例中,城牆的意義從抵禦進犯者被翻轉為監禁及抵禦被殖民的台人。此外,在一些機關及工業設施,亦可看到城牆石挪用為建材或圍牆工事之用。 

原日軍後備步兵第一聯隊第二大隊圍牆(貴陽街延平南路口),亦曾為白色恐怖時期軍統局所使用,攝於2010年(轉載自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
 
2012年,原址作為停車場使用,原圍牆已被拆至剩餘一層高度。

2014年2月,台北市政府進行社會福利綜合大樓新建工程,將剩餘之牆基完全破壞。
近年來,隨著國土活化與都市更新政策的推動,許多記錄著過往殖民史的地景正快速地消失,例如國府遷台後於白色恐怖時期為軍統局所用的後備步兵第一聯隊第二大隊圍牆,已遭北市社福綜合大樓新建工程完全抹除。這些散落各方並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城牆石,均乘載著屬於自己的台灣百年殖民現代化進程獨特故事。華光社區內城牆石不同功能轉化象徵的意含,絕非透過對監獄圍牆的古蹟指定即可保存的。目前官舍區所出露的建築與水道基石均未取得文資身分的保存,隨著法務部怪手一點一滴侵食這些殖民與人權地景,當這些珍貴的遺跡化為烏有,我們又能講述什麼屬於台北身世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