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新聞稿]見樹不見林? 「設計之都」從百年台北刑務所古蹟開始

華光社區原為百年台北刑務所群落(1911年平面圖)

見樹不見林?
「設計之都」從百年台北刑務所古蹟開始

臺北刑務所群落護育聯盟 新聞稿 2013.07.01

華光社區原為百年台北刑務所群落
在公民團體及多位市民奔走呼籲下,台北市文化局終於在六月召開文資審議, 重新審議台北刑務所官舍及宿舍群的文資價值。審查決議已初步由媒體披露,傾向指定金華街紅磚浴場及浴場以東部分官舍為歷史建築。然而,群落整體的文化資產認定卻付之闕如,對於此區是否指定為「文化景觀」並無討論,恐有造成文資保存「見樹不見林」的重大遺憾。


台北刑務所聚落是全台第一個現代化監獄,建設於1898年,落成於1904年。過去十年來,國家只視華光社區為「金雞」,會同空軍總部舊址和台北學苑列為三大指標性開發案,殊不知該刑務所建設,堪稱日本明治維新獄政改革(1868-1910)的重要成果。台北刑務所群落完工時,以石材興建的監獄高牆十分雄偉,監獄及官/宿舍群落建築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周邊不僅有農場,還附有演武場,病院及公共浴場等設施,連當時日本東京官員們都驚嘆台北刑務所規模,可一雪日本刑務落後不文明之恥。如此的雙重殖民凝視,在殖民地台灣和韓國以及東北滿洲國都發生,留下的文化資產見證了帝國主義擴張,以及刑務改革下隱藏之殖民統治壓迫。然而,多年來代管機關蔑視文資價值,相關圖資也從未善用,實在可惜。華光案例正凸顯了國土清理活化「重發展輕文化」的深層課題。


演武場緣廊柱列與基座遺跡清晰可見
興建於1935年的台北刑務所演武場原貌

怪手大剌剌開進華光社區,
把台北刑務所演武場遺址當成作業空間
目前指定方案,一來未能確認聚落整體的城市歷史重要意義,再來更忽視文化資產和樹木生態群落的交錯關係。區內重要的演武場緣廊柱列與基座遺跡,以及全台現存唯一的口字型武警合宿(台南的合宿不幸燒毀有待修復),也未能予以肯認。此區開發壓力全來自於虛構的金雞,和城市歷史脈絡完全斷裂,發展方向抄襲日本六本木,與台北邁向設計之都提倡的創意與社會實踐自相矛盾。此時藉由文資重啟審議的機會,我們期待文化局應善盡保護文資之責,掌管都市計畫的機關更應重新定位該區土地使用,不宜再以「金融特定專用區」來抹去歷史,應串聯周邊中正文化特區,強化歷史文化特質。


面對中央強勢主導的國土活化,台北市民僅能透過文資保護來參與城市發展,而透過社區參與文資保存來啟動公共歷史書寫,已是普世公認的文資核心價值。 如何扭轉蔑視文化的「金雞邏輯」,呵護過去十五年來累積的台北市文化保存成果,至為重要。我們期待委員能做出睿智決議,回應以下訴求:

一/全區指定為「文化景觀」,在保留城市珍貴資產的前提下,整合古蹟保存和都市設計,細膩地發展此區的設計新願景。

二/整合文化資產和樹木保護,進行聯席審查,方能周全地對照歷史地景和生態群落。

三/台北刑務所群落文化景觀的後續運用應回應「設計之都」重視社會設計的創見,結合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務求歷史空間再生能延續回應城市迎向未來挑戰的社會需求。

台北刑務所聚落一隅,樹群與宿舍群落相依。